Back to Top
最新消息
勇於打破框架 創新人地連結建築美學 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黃聲遠 主持人


2019-05-06
瀏覽數:4896
勇於打破框架 創新人地連結建築美學 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黃聲遠 主持人

1994 年,黃聲遠來到宜蘭,在這裡組成了工作室,從此,他的名字就與宜蘭緊緊連著。遠離了城市,他在宜蘭一條鄉間小路旁找到了可以安身立命的所在;在山海懷抱間找到了能夠自由呼吸的空間,二十多年來,他與一群群年輕人感受著宜蘭的氣候、地理、歷史、環境,他們平起平坐、無分尊卑長幼地討論著如何能夠讓自家作品安靜地融入宜蘭的美好中。

想要融入,你必須真真切切地生活在當地,才能掌握悄無聲無息地嵌進既有環境肌理的方法,因此,黃聲遠和田中央工作群不只是工作在宜蘭,他們更是生活在宜蘭,「走著走著,我們可以就跳下路邊小湧泉池游泳了;一項工作,大家可能會花十年的時間慢慢觀察和構思,能夠如此自在地生活及工作,是幸運也是大家的選擇。」黃聲遠說。

然而,自由從來就是需要爭取和捍衛的,首先必須要有勇氣打破框架,「擺脫專業分工模式,想辦法不被執行預算習慣綁架,我們有理念相同的業主一起努力,衝破學院派的知識隔閡,保護年輕建築人的夢想,不讓他們的熱情被某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所抹煞。」即便挑戰不斷,甚至至今仍偶而面臨發不出全薪的窘境,田中央人仍然初衷未改,持續投入建築教育,鼓勵更多年輕人參與公共建築設計。

 

固守宜蘭  依然被世界看見

 

  固守宜蘭,田中央工作群的創作能量卻輻射四海,尤其這兩三年更是好成績不斷。首先,田中央的建築巡迴展「Living in Places」於 2015 年受日本「間」美術館邀請開展,「間」在過去曾邀請安藤忠雄、妹島和世、伊東豊雄、隈研吾等著名建築師前來開展,黃聲遠成為該館首位邀請的臺灣建築師,繼日本展成後,由於有王俊雄、林聖峰、裘振宇教授的策展協助,田中央於2016 10 月啟程前往歐洲展開世界巡迴,陸續於芬蘭、愛沙尼亞、捷克及波蘭,並已應邀將至德國、英國展出,獲得極大迴響。

 

  2017 9 月,黃聲遠與田中央工作群獲頒日本第四屆「吉阪隆正賞」,同樣值得一提的,這是此文化獎項首次頒予非日籍,而且是建築團隊。主辦方認為黃聲遠的建築作品能夠「誘發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營造出人與建築間巧妙又獨特的關係」,恰能呼應已故日本建築家吉阪隆正提倡的建築要能推動和平等理念。

 

  好消息不斷,在全球舞台上,黃聲遠的好朋友們伴隨著田中央工作團隊,一次次地施展文化無國界的力量,讓臺灣被世界看見。今年,田中央代表臺灣,以《活在宜蘭 – 連接山海水土》展覽現身第十六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這是黃聲遠第三次獲選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1990 年間攻讀美國耶魯大學建築學校建築碩士時,黃聲遠就曾被學校選為參展代表;第二次參展則是他創辦「田中央」的第 12 (2006 ),現在,經過了另一個 12 年,再度獲選參展,某種程度算是證明黃聲遠的「田中央」理念的確是可行及延續下去的。

 

不張揚的作品  安靜融入地景

 

  田中央為何能被世界看見?你看不到他們汲汲於建立自己的知名度,也不見他們操作一般常見的所謂「國際化」策略,例如結盟國際業者、爭取國際標案等,你能看到就僅是他們在宜蘭大地上持續地探索土地、人、建築的共生可能,甚至,從田中央落腳宜蘭開始,他們幾乎僅承接宜蘭在地的案子,為何?「因為我們必須生活在其中,感受當地的生活節奏、呼吸、周遭環境的氛圍、四季的顏色、氣味變換,如此才能浮現出可以安安靜靜融入當地的設計。」黃聲遠說。

 

  以獲得 2017 年臺灣建築佳作獎《中山小巨蛋與周邊通學廊道》為例,宜蘭中山國小的音樂體育館使用者以孩童為主,考量安全,全館採用無銳角設計,且每個建築立面都是正面,行人、風都可自然穿越,室內及戶外空間則參考宜蘭特有的竹圍三合院地景,孩子在內打球宛如在三合院的稻埕上遊玩,能夠自由自在地奔跑。

 

  又如新近試營運的「壯圍沙丘旅遊服務園區」,田中央年輕的夥伴們以「空出谷地,看見沙丘」的心情進行規劃設計,融合太平洋海岸自然元素,重現沙丘地景及沙穴空間。同樣地,這處設計的核心也是要安靜低調地加強地景廣袤的力量,讓大家來到這裡可以放慢步調,沉浸在自由開放的氛圍中。

 

  黃聲遠說,「一般的事業計畫為了突顯有所作為,常常在建設中做得太多。成見常常帶來的是焦慮,我們現在需要的是可以讓人靜下來思考、從容享受欣賞美好的地景。」黃聲遠要的是「讓沙丘、大海被聽見」,而不是讓建築作品拔地而起吸睛讚嘆。在宜蘭,我們可以看到田中央的許多努力散落在各鄉鎮,包括礁溪的櫻花陵園、員山的機堡,以及羅東的文化工場等等,這些工作散發同樣的氣質-安靜卻又「好客」,歡迎著眾人的親近。

 

有機作品  沒有完成的一天

 

  即使在少數幾件跨出宜蘭的工作中,我們依然能看見黃聲遠如何堅持「安靜生活」的重要性。淡水雲門劇場是田中央跨出宜蘭的第一件正式的大型建築設計,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就曾提及之所以委請黃聲遠設計雲門的新家,就是因為,「他是從生活面,而非造形面考量。」《雲門劇場》在去年五月贏得「2017 遠東建築獎傑出獎」。

 

  2018 年,黃聲遠更成為「第 20 屆國家文藝獎」得主,「國家文藝獎」是臺灣文化界最高指標,頒獎典禮就在淡水雲門劇場舉行,林懷民在典禮致詞曾說,「當年邀請黃聲遠為雲門設計新家,黃聲遠說,我要先看看那個地方的風怎麼吹、水怎麼流,他花了很長時間觀察雲門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情形,在確定要蓋的前一、兩年才決定外觀。」

 

  不張揚、不突兀,不以環境做為襯托自己作品的背景,而是歌頌、浮現當地地景,用「天人合一」形容田中央的建築似乎並不為過,又或者,美國哥倫比亞教授 Kenneth Frampton 寫給黃聲遠的一段話,更能貼切說出黃聲遠的「特立獨行」:「有別於全球建築師仍持續著將建築視為獨立的美學物件的慣性,田中央工作群則視建築與地景為一體,完全是『新視角』(A new vision)」。

 

  因為強調建築與生物及大地的關係,所以黃聲遠非常希望自己的作品並沒有所謂完成的一天,「它是有機的,建築的內涵會隨著其中的人、使用方式、進行的活動而有所改變,即使身為設計者或所有人,也沒有權利限制作品的未來。」黃聲遠說。

 

定位建築學校 散播「田中央」理念

 

  在「田中央」,無論是正式員工或實習生,大家似乎都稱呼黃聲遠為「老師」或「黃老師」,因為「田中央」除了是一間建築師事務所,更是一所「建築學校」,黃聲遠常說,「比起蓋房子,我更重視的是如何培育年輕種子,我和他們一起在這裡生活,彼此學習,再將我們的所學及體悟回饋給宜蘭這塊土地,我也很高興大家成長後走出去,落在臺灣各地,我相信每一個人都能為各地方帶來不同而正面影響。」

 

  「黃老師」完全沒有傳統刻板印象中的老師架子,他和成員自然而然地一起吃喝生活、在平等自由的氛圍中,每一個人都敢於說出自己的真心話,他們的對話及辯論是一向有力量的,而非虛有其表地應對,這些多樣的論述都可能轉化為行動的成分。「黃老師不會強硬的下指令,他最常做的是想辦法比我們自己更聽懂我們的心聲,然後和我們商量。」事務所一名成員如此說道。

 

  「我通常也不知道答案,只是有信心一定要讓出空間讓大家自我追尋和探索,絕對不要讓自己的想法及既有經驗成為偷懶的框架。」黃聲遠說。

 

  二十餘年以來,田中央吸引大批嚮往在地深耕的青年學子,至今已培育出許多表現亮眼的新生代,在返回各自家鄉後活出精彩並獲得諸多獎項,包括 20142016 年新銳建築獎、2016 年臺灣住宅建築獎單棟住宅…等。

 

活出自由  對臺灣未來的祝福

 

  黃聲遠對於臺灣的新生代寄予厚望,他也樂於讓更多年輕人了解田中央的理念,他相信「眾志成城」終究能扭轉社會的發展方向,於是,他總是奔波於前往這所、那所大學演講的路途中,更曾是成大及政大的駐校藝術家。心思細膩的讀者或許能發現,「政大沒有建築系呀?」是的,他讓外界無法僅以「建築師」這個標籤概括他,他的「打破框架」理念,當然也不只是建築系學生的專屬禮物。

 

  「說了那麼多話,並非是為了要讓聽眾和學生接受我的看法,也不是為了解決某項問題,而是要消除恐懼。」黃聲遠繼續說清楚這段令人費解的話語,「每個會提出問題的人,其實已經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常會害怕自己的方法是孤單的,所以想知道先行者的想法,然而,如果我說出我太明顯的意見後,難免在他的想法上加上了框架,反而是一種阻礙,所以我總是選擇站在他旁邊陪他,讓他不要恐懼,能夠直接面對自己的想法。」

 

  黃聲遠非常擔心別人會以他為典範,誤以為能走的路只有一條,「我不希望別人因為和我們不同就產生挫折感,千萬別讓不必要的沮喪阻擋自己裹足不前。」

 

  黃聲遠非常在意自己有沒有做到「打破框架」及「活出自由」,然而,這似乎又給了他另一種不自由,因為他必須時時思考身邊的人是否被困住,總是在用力掙扎甩掉一切束縛。黃聲遠同意這樣的觀察,「也許我成長的年代終究還是籠罩在戒嚴的陰影中,很難擺脫那種潛在的悲情及自以為是的使命感。」

 

  所以,他期望真正在自由環境中成長的下一代,能夠「活出自由」。在此引述他寫給女兒的一封信,同時也是他的總統創新獎獲獎致詞的其中一段話,「生而自由,和風一樣自由,和雨一樣自由,和野草一樣的自由;做和不做,都是我們自己的決定。」這是他給予即將離家求學的孩子的祝福,也是他對於臺灣年輕世代的深深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