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最新消息
傳承玻璃工藝 創造循環經濟 春池玻璃實業有限公司 吳庭安 董事長特助兼研發長


2019-05-06
瀏覽數:6008
傳承玻璃工藝  創造循環經濟 春池玻璃實業有限公司 吳庭安 董事長特助兼研發長

要描述春池玻璃,有很多面向。這是一家每年回收處理逾十萬公噸廢玻璃的傳統工廠,也是一家把回收面板、融解再製成節能建材的綠能企業;同時,這也是一家大膽拋出循環經濟的生態概念,橋接設計思考與玻璃工藝的創新事業。

1972年,春池的創辦人吳春池在退伍後,投入廢玻璃的回收事業;歷經多次景氣洗禮而度過難關存活下來,靠著不斷鑽研玻璃的融解製程有成,發展出綠能建材,並延伸開辦玻璃工業觀光設施。

近半世紀的經營歲月,該公司見證了臺灣玻璃產業的興衰,也看透回收玻璃同業的消長。今天的春池已躍居回收玻璃業界的龍頭,在新竹和苗栗擁有五座廢玻璃處理、再加工據點,每年廢棄玻璃的回收量超過十萬公噸,約占臺灣總量的七成。如此龐大的回收量,最終轉換為藝術製品、玻璃製品、建材類及原物料等四大類產品銷售。

然而沒料到,春池竟在面板玻璃回收處理這一仗,絆跌一大跤,險拖垮公司。加拿大吟遊詩人科恩寫過:「萬物皆有裂縫,那是光照入的契機」。2012 年的經營危機,宛如那道裂縫,引領春池的第二代吳庭安返回家族企業,全心投入化危轉勝,並提升玻璃回收的格局,成為循環經濟的倡議者。

 

家族事業遇危機  廢面板變身節能磚

 

  回收玻璃的處理製程,先經由分色、分類、去除雜質和清洗,再透過粗破碎、細粉碎和研磨、尺寸篩分,才成為再生玻璃粉碎料。早期的玻璃種類大多為瓶罐容器,但科技和 3C 產品的蓬勃發展,帶動各種平板玻璃和手機面板玻璃的大量使用,它們的處理和再製程序與傳統截然不同。

 

  春池大量回收的廢棄面板玻璃,因為含氧化鋁不易融解再製,原本工廠慣用的一般玻璃處理製程,派不上用場;但回收進來的數量卻不斷累積,最多時高達四萬公噸。這一座座玻璃山等同壓住公司的資金,動彈不得,周轉不靈的危機迫在眉梢。

 

  當時,吳庭安已從英國念完工業管理的碩士回到臺灣,在台積電工作的第三年。家族事業的危難,讓他決定辭職回家,協助父親共解難關。他返回春池的當務之急,是找出融解面板玻璃的解決方案。但最後他不僅找到融解技術,還進一步想到後續的應用方法。

 

  面板用的玻璃為了防刮,添加了氧化鋁,但熔點也因此變高。要融解這類回收玻璃,需要使用更高等級的窯爐才能處理,回收後的物質也需要另尋用途。當時,春池的既有技術與設備,不敷使用。

 

  然而,吳庭安分析這些眼前的困難點後,看到新的機會:「既然面板玻璃的熔點高,何不拿來做防火建材?」於是他拿出在成功大學念資源工程時做的研究,也投資新設備,從研發到量產,費時三年,耗資一億元,最後成功發展出一種隔熱、隔音效果佳、重量輕的輕質節能磚。

 

  這項新建材有抗高溫的特點,通過英國和新加坡的防火認證,每塊重量只有水泥和紅磚的 12.5%,價格卻不到紅磚的一成。絕佳的性價比,讓節能磚在問世後短短三年,就廣泛應用於住宅隔間牆和度假村;也熱銷東南亞,替春池帶來一年上億元的好收益。

 

材料為底工藝串接  以經濟驅動循環

 

  在解決營運危機後,吳庭安持續協助父親投注於回收玻璃的核心本業,同時也反思回收事業的格局,而有了更積極深入的想法。

 

  回收處理常常被看待是一個生態循環過程的環節,處於被動且後製的角色。但事實不該如此。吳庭安認為,整個循環體系應該從經濟推波的角度看待,循環的概念應該從消費的源頭,就植入民心。於是,他提出嶄新的概念「創舊」,來描述對循環經濟的理念,並先後以兩套大規模的合作計畫 (W 春池和 S 春池 ),具體實踐想法。

 

  「雖然這次我獲得的是創新獎,但我要說另一個字眼:創舊。」吳庭安強調:「沒有前人累積的基礎,不會有我們現在做創新的機會。有些東西要在紮實的基礎,想出可以執行的新想法;創新要做得出來,不能只是口號而不行動。」

 

  W 春池計畫,正是吳庭安發起、偏向文化面的創新計畫。這是以春池回收玻璃為出發點,透過異業或跨界的品牌合作,去實現「以經濟驅動循環」的理念。

 

  這個計劃類似有機體的平台,跟不同的跨界人士合作,會產生不同效果。例如,拿建材跟「蘭花屋」合作,產生新建築;跟主廚江振誠合作,產生新餐具;近日與 W Hotel 合作,就形成新場域。

 

  為什麼可以做這麼多事?吳庭安分析:「我以材料為出發點,加上春池的技術和工藝。這些東西串聯起來,就能創造出很不一樣的價值。這種以產品方式,開闢回收循環體系的最後一哩路,是全世界其他國家比較罕見的做法。」

 

再製首重產品力  消費需求自然來

 

  其實一開始,很多人誤會循環經濟是環保或回收,而興趣缺缺,但並非如此。環保與回收僅是循環經濟的附加效益,當你真正身處其中,並不需要特意強調這些點。吳庭安就以廢玻璃再製的「143 啤酒杯」為例,看春池如何以循環驅動經濟。

 

  「如果這種杯子在市場大受好評,供不應求,我們的玻璃師傅忙於生產之際,還會造就幾件事。」吳庭安分析:「一是前面的回收問題解決了。因為商品供不應求,後段的消費需求 ( 經濟面 ) 自然驅動了前段的廢玻璃回收 ( 循環面 )。其次是,這些傳統玻璃製作的師傅與其技法,有機會藉由廢玻璃回收再製的產品,而獲得保留與傳承。」

 

  簡單說,吳庭安看到也相信,當循環再製品對普羅大眾有足夠的吸引力,進而產生足夠的消費需求,自然就驅動回收的循環;並不需要生硬去宣揚回收再製的概念,或去強調環保或回收的主張。

 

  這種想法在 2017 年文化部主辦的文博會,又獲得例證。當時,春池在華山會場設置了一座玻璃沙灘,意在展示「循環經濟可透過身體感受」。但這座沙灘使用的 40 噸玻璃,要如何運送安置卻是個大難題。春池前後與策展單位格式設計討論模擬了半年,動用非常多人力物力才辦到。可是成果令吳庭安感動。

 

  觀眾看到這件設計作品時,驚呼聲連連。看起來閃閃發亮又清涼的寶石沙灘,竟然是來自磨掉銳角的廢棄玻璃;踏上沙灘的瞬間,腳底的觸感,真實又新鮮。這份前所未有的視覺和觸覺,導引觀眾自動去聯想回收與循環這件事。這也是吳庭安一再強調的潛移默化。

 

W 計畫擔任橋接 玻璃工藝實現原創

 

  W 計畫是吳庭安口中,春池核心本業內一個從未被發掘的知性面。「最上游的回收技術不用擔心,中間玻璃融解也不用新技術,我只需要廠內的老師傅,有辦法做出符合新設計概念的成品,還有最終的包裝呈現。」

 

  他認為,也許外人看來這樣的成本非常高,但其實他運用了春池既有的資源去做,所以比較容易做出成績。而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跟這群老師傅的工藝溝通,這是最重要的一環。

 

  目前在 W 計畫當中,吳庭安包辦了所有設計方的溝通,而回到廠內,與師傅討論工藝、執行製作的人,則是負責春池藝術品生產的鄭振仕經理。在多項設計合作案當中,來自設計師聶永真的委託、替香港蘇富比做的特製玻璃書架,堪稱打破春池舒適區的敲門磚。

 

  「這個案子真的很難做。但當時我有直覺,如果不踏出這一步去試試看,我們就只能一直原地踏步了。」幸好春池的師傅群,沒有辜負吳庭安的期待,雖然突破既有製程並非易事。

 

  負責春池廠內溝通管理的鄭振仕,憶想此事也深有感觸。他表示,這件作品的製作開模時間不充裕,設計師想做成的玻璃流動感也是春池從沒做過的。但是經過跟師傅的溝通討論後,有 40 多年專業經驗的老師傅,還是拿出對玻璃可塑性的瞭解,嘗試出新製程、趕上交期。在得知客戶讚賞後,師傅們從此對新挑戰的接受度大增,說起來也是春池走向穩健的設計合作之路,一次重要的轉捩點。

 

  這個案子也反映了 W 春池計畫的兩大功能:一是橋接設計資源,一是發揮玻璃工藝技法,創作新品。

 

  「春池擁有很扎實的廢玻璃回收技術和玻璃再製工藝,但原創設計並不是我們的專長,勉強做了,也不會是最好的。」吳庭安直言:「江振誠懂他的客人怎樣品嚐美食, W Hotel 了解客人欣賞怎樣的場域。這些關鍵的原創,必須由設計家來發想創作;W 計畫平台則擔任橋接的角色,讓後端的玻璃再製工藝實現原創構想。兩方合作將能創造出無限可能。」

 

瓶罐回收換消費  資源處理多管道

 

  吳庭安推動的另一個 S 計畫,是一套與消費者溝通的平台:瓶罐回收機,材質不拘。這套設備的軟硬體,都由外部開發者提供,試辦第一個點選在新竹全聯的通路。

 

  「讓瓶罐回收變成消費」,民眾拿瓶罐到店投入回收,就可以在 App 累積點數換商品。原先在實驗階段僅獲得 100-300 支瓶罐的數據,沒想到正式推出時,恰逢全民搶購衛生紙的風波,回收機一天的處理量最高可達 2,000-3,000 支容器,完全滿載。

 

  因為玻璃回收的利潤低,除了公家的清潔隊之外,一向不是民間資源回收方有興趣的品項。春池選用了這種回收新管道,讓民眾多個回收管道。廢玻璃由春池回收,其他材質的瓶罐則轉由做資源回收的里民處理。由於試辦成效不錯,預計將在近幾年於更多門市提供服務。

 

文化與循環共舞  窺見臺灣軟實力

 

  自喻作風偏保守的吳庭安坦言,他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當有機會做決策或制定價值時,必須牢牢守住信譽。現在,春池還是創辦人掌舵經營,「我會提案給父親,如果他不接受,我會聆聽他的建議。這可能也跟我在台積電受的訓練有關。當老闆說一,就不要回嘴說二。因為真正在這艘船當船長的,是老闆,扛成敗的,也是老闆。」

 

  進入春池以來,吳庭安開發綠能建材,外銷營業額增加五倍之多,有不少人讚許他很厲害,投入家族事業不久,就有這麼好的成績。

 

  「我總是回應說,厲害的不是我,厲害的是之前公司所有同仁累積起的能量。」他做了比喻:「這就像一窪水池,慢慢蓄水到滿池。我回來後,發現可以打通某條管道,讓滿池水流集中灌注。如果沒有那池水,你就算開闢幾十條管道,也一事無成。」

 

  吳庭安也直言,玻璃回收這一行,要吸引年輕世代的加入,需要找對方法。「我推動這些創新計劃,還有個期望,希望讓更多人覺得這是有意義的事。我自己待過台積電,知道我們給的薪水沒辦法跟科技業相比。但是,這一代的年輕人其實有不同的想法,他們傾向於自己做的事情,對社會環境可以帶來什麼價值。」

 

  提出這個循環經濟的新模式,正是吳庭安對社會價值的具體實踐之一。他的種種用心,雖然離實現理想仍有漫長的路要走,但他把一段恩師的期許放在心上自勉。

 

  當年,在離開台積電投入家族企業時,吳庭安告知了劍橋大學研究所的老師 Dr. Shi。對方好奇詢問,並親自來臺灣實地看過春池的工廠後,說了這段令他感動的話:「我本來以為中國的發展,在各方面已經超過臺灣無數倍。直到我到臺灣,親眼看到你們做循環經濟這一塊,心中湧起一份特殊的感動。原來,臺灣在循環經濟這塊,還是超前世界許多的。」

 

  「這就是臺灣的文化和特色。要如何把這些特質具體呈現給世人,是一件重要的事。春池現在做的就是具象化的第一步。」吳庭安眼光看向未來:「我提的這種循環經濟模式,不在這個產業的人,很難體會我在做的事,目前也還沒看到有其他企業在做類似的事。」創新之路雖是有價值的,也是孤獨的,所幸吳庭安有一群春池好夥伴和理念共鳴者,相伴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