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最新消息
霹靂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霹靂國際引領布袋戲走向產業化 偶動漫無縫融合,民俗工藝躍登潮流舞台


2019-05-06
瀏覽數:3414
霹靂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霹靂國際引領布袋戲走向產業化 偶動漫無縫融合,民俗工藝躍登潮流舞台

出道 30 年的素還真是霹靂布袋戲的首席男主角,鐵桿戲迷眾多,也是見證霹靂國際集團走過漫長歲月的最佳人選。今年,趁著以素還真為主的慶祝活動,我們回顧了這家臺灣布袋戲的龍頭品牌。

走訪霹靂國際位於雲林虎尾的製片廠,向創辦人黃文章請教── 在這漫長的時光中,他帶領團隊做對了哪些事,讓這項臺灣最長壽的智財 (IP),隨著時代演變,劇作製作得以不斷擁抱新科技,並融合跨國動漫的成分,跨足國際市場。

 

製程革新 編劇系統化質量俱增

 

  說起創業以來的種種演進,黃文章把布袋戲的製程革新列為首位。他自幼在布袋戲班長大,對戲劇潮流的走向很敏感,能把商業思維注入劇情,並積極創造英雄偶像,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

 

  霹靂首創業界集體分工創作劇本的體制,改變傳統劇本皆由操偶主演一人邊演邊說,劇情沒有文本,也常欠缺邏輯、不連戲的問題。在設置編劇團隊後,由總編劇黃文章設定戲情故事的核心與大方向,再由每位編劇深入處理分派到的角色。這套編劇系統經過長時間的培養,逐漸產生劇本量產所需的效率,同時也提升劇作的品質。

 

  編劇系統化甚至改變了後續流程的操作。例如,現在可憑劇本,在無操偶的情況下,預先錄製口白;甚至先期選定配樂,來決定劇情的發展節奏。

 

  另一方面,霹靂也讓原創故事與角色,跳脫絕對的正邪二分法,並適度融合中、西、古代詩文和時下流行語彙,讓觀眾常保新鮮感。非僅如此,因為同時進行多套劇作的編劇,也有利於資金管理和場景設計,讓組織管理提高效率與產能。

 

  霹靂副總經理黃文姬補充表示,霹靂多年來已經建構起一條龍式製作體系,單位各司所職,分工細膩。這套運作模式打造出的全製作中心,媲美工業化生產線,提供穩定可靠的產能,質量兼顧。這套分工鏈包含編劇、口白、音樂、效果、動畫、造型、布景、道具、攝影、燈光、操偶、導播、混音、剪輯與審片等。

 

  霹靂布袋戲的另一項革新是「戲偶」。大尺寸造型,搭配精細的髮妝,像素還真這種化身多樣的角色,每一次出場都配合當下主題,精心打扮,也是戲迷津津樂道之點。而之後在臺日合作案當中,即由公司主導戲偶的造型與製作,霹靂製作戲偶的技藝也讓日方驚艷,是臺灣戲偶工藝傳承與發揚的例證。

 

建構產業圈 掌握核心開放合作

 

  霹靂的營運觸角涵蓋文化與娛樂事業領域,自成一個布袋戲的產業生態圈。黃文章回顧這一路走來,有些地方是堅持掌握、不假他人之手,有些則是成功結合外部資源,合力把市場做大。

 

  「從原創劇本創作、主要製作人才和新技術研發各方面,我都堅持要掌握在自己手上。」黃文章強調:「因為唯有掌握獨特的核心技術,才能擁有超越一般影視業界的差異化和競爭力。」

 

  然而,費心製作的內容節目,也需要穩固的發行平台。在影音媒材崛起後,霹靂的營收開始仰賴影音出租通路的首次發行版權。這類租售平台動輒千家以上的規模,需要龐大的資金和專業運營,霹靂評估輕重後,決定不自營而採取代理發行的合作方式。

 

  1995 年後,霹靂的發行通路再起變化。在衛星與有線電視高速發展之際,該公司成立了霹靂衛星電視台,首度擁有播映媒體平台,這一刻也奠定霹靂步向多角化經營,兼顧產業的橫向與縱向發展,格局放大為自成一格布袋戲產業生態圈。

 

  開創新格局的同時,也要承擔革新的風險與代價。2009 年,黃文章力排眾議,改變長久以來在傳統影音租售通路的發行慣例,選擇與連鎖超商緊密合作。雙方從商品授權的合作,擴展到每週最新的劇集發行,此舉是臺灣的影音發行通路的一大變革,也把霹靂的影音發行市場及營利,帶到另一波新高峰。

 

  接下來數年,霹靂的經營觸角陸續擴及電影、平面出版、遊戲軟體、生活用品、玩具、網路、衛星台、肖像授權、劇場展演事業等。今日的霹靂國際除了奇幻武俠系列布袋戲,也開發科幻動漫、中外經典歷史、兒少幼教布袋戲等不同戲路的作品。

 

跨足電影製作 研發 3D 立體實拍技術

 

  2000 年,霹靂跨足大螢幕,花費三億臺幣,運用 35 厘米膠捲攝製了史上第一部數位武俠布袋戲電影。這一步,迎來了全新的攝製設備、製程、觀念手法和動畫特效技術,公司的電視團隊製作水平和觀念,大幅提升為電影水準。

 

  「雖然霹靂的每一次跨屏 ( 不同螢幕 )挑戰,投入的資金與資源都無法立即變現回收,但我不會停止對偶動漫攝製技術的創新。」黃文章直指,大膽嘗試新科技,並有效累積技術實力,絕對是提升影視作品,開拓新觀眾,擴張發行通路的關鍵。

 

  為了升級到數位電影製作水平,霹靂進一步與工研院的立體技術小組合作,以近五年的時間,研發出 3D 立體實拍技術。這項合作的成果於 2012 年成立大畫動畫公司,整合臺灣數十家動畫特效團隊與資源,兩年後推出第二部 3D 立體電影《奇人密碼》。

 

  霹靂致力於提升布袋戲偶動畫的實拍技術與視覺美學,透過一次次實作,累積製作技術和調研觀眾喜好。這些努力讓他們在票房數據之餘,珍惜市場經驗的累積,不斷修正再推進。

 

首創偶動漫 跨國合作激盪新火花

 

  2016 年,霹靂為了拓展國際市場,創新結合日本動漫與布袋戲文化的《東離劍遊紀》,同步於臺、日、美、中四地開播。該作品融會華麗的人偶、進化的影像表現技術,加上魄力感十足的武打場面,掀起另一波的「偶動漫」風潮。開播後獲得的廣大迴響,也吸引中國與日本的合作邀約,開拍續集亦已確定。

 

  與日本動畫劇作大師虛淵玄合作《東離劍遊紀》的過程,讓霹靂團隊深刻學習到,唯有開放溝通,並接納因地制宜的調整,才能成就跨國合作,也才有機會把布袋戲工藝傳播給外國觀眾。

 

  然而,跨國製作最困難的是溝通。畢竟雙方都有自己的作業習慣,對美術設計與布袋戲製作的觀念落差也不小。舉例來說,當初日方以動畫的邏輯撰寫劇本,而忽略布袋戲與動畫存在的媒材差異。

 

  黃文章指出,「在動畫中,場景的變化只要依靠畫師設計就好。但是布袋戲的場景是搭出來的,觀眾需要時間讓眼睛適應場景,因此一集裡頭的場景變化不會太頻繁。」。戲偶角色的設計,也是另一個差異點。《東離劍遊紀》的女主角丹翡,為了讓角色夠「萌」,她的五官其實不符合霹靂原本戲偶的比例,這也讓臺灣的刻偶師傅很不習慣。

 

  為了瞭解布袋戲的製程,編劇虛淵玄在拍攝期間曾多次來臺,無論是多小的事,都會經過再三確認,慢工出細活。黃文章回顧:「我們拍霹靂本劇,一週可拍出 150 分鐘的內容,但是《東離劍遊紀》只有 13 集,每集半個小時,卻拍了一年。」

 

  幸好,雙方從不放棄溝通,霹靂也沒忘記選擇與日本合作的初衷:為了產生新的火花。後來經過反覆溝通,日方重新改了劇本,霹靂接受丹翡芭比娃娃的大眼睛。黃文章直言:「這些對霹靂都是前所未有的嘗試與創新,如果我們還堅持己見的話,就不用走出臺灣市場,自己關起門來做就好了。」

 

  至於中國市場的拓展,霹靂已於 2017年推出線上視頻付費收視。今年在國臺辦發佈 31 條惠臺措施後,預計對於霹靂在中國的影視內容製作及銷售都有直接助益,將加速在當地市場的業務開展。

 

深耕戲迷 劇情角色好戲種多元

 

  布袋戲觀眾群有個特色:重度 ( 死忠 )用戶多。為數龐大的霹靂戲迷黏著度高,且霹靂系列的超級長篇連續劇播映三十年,粉絲貫穿老中青三代,有不少三代同堂的家族戲迷。

 

  「牽繫戲迷的霹靂魂,與之共譜心靈世界。」黃文姬表示,要構成好劇情、好故事和好質量的作品,不可缺少鮮明的角色塑造。戲迷會針對這些深受歡迎的英雄角色,自組後援會,每年舉辦偶像排名票選,各式線下活動更是常態。劇集主角、戲迷及霹靂公司,三方得以深度互動,打造一個霹靂布袋戲生態圈。

 

  霹靂也著重各種戲迷體驗活動,包括推出會員獨享布袋戲月刊、網路商城及實體直營通路,力求鐵桿粉絲在觀劇之外,還能享受文化知性、社群聚樂及衍生消費的幸福感。

 

  另一方面,霹靂對於輕度戲迷或新戲迷的開發,也有經營策略。其中,探索新族群喜好,並從中開發多元的戲種,是加強的重點。

 

  黃文姬表示,嶄新技術、題材定位和跨國合作是我們開拓新觀眾的三大面向。例如,最新的 3D 電影《奇人密碼》,就是以布袋戲偶動漫創造的視覺新美學,讓國際奇幻電影迷為之炫目。另外,臺日合作的奇幻動漫風《東離劍遊紀》,則引發青少年動漫族群為之瘋狂。最新計畫開拍的《仙界小霹靂》,目標觀眾的年齡層拉到學齡兒童,期望製作出親子共賞的兒少偶動漫作品。

 

  此外,針對輕度戲迷或無法每週常態追劇的戲迷,霹靂自 2018 年起,推出經典老劇改編的高品質套裝劇集及每年一部的霹靂系列電影。意在喚醒輕度戲迷的戲魂,也期待讓新觀眾輕鬆入門。

 

創新從成功萌芽 人才稀缺以戰代練

 

  創新要從既有組織或產業蛻變而出,並非易事。身為臺灣布袋戲獨大的文創業者,霹靂總是在既有的成功模式中,尋求下一次革新的能量。而在組織管理層面亦不守舊,因應未來可能變革,也持續推動各種措施。人才培育方式即為一例。

 

  黃文章指出,布袋戲的產業獨佔性強,專業人才養成不易,特殊人才更稀缺。這種特性導致影視布袋戲無法像其他產業一樣,藉由外部併購來加速企業的孵化創新。因此,對於獨特的布袋戲影視製作技術研發,他採取「以戰代練」的策略,透過不同新開發專案或戲種,進行創新製作與行銷人力的練兵。

 

  其中,他特別運用一套製程深度分工的練兵法,明確定義每個單位工作的職能需求,從小範圍的專業度培養起。超過 15 個單位的分工制度,不但加速員工的專業育成,提高生產質量,也降低製作人才稀缺帶來的問題。霹靂也同時健全人員獎懲、晉升及組織管理的優化。

 

  綜觀霹靂的整體事業經營至今,每個年度獲利雖有起伏,但都沒有虧損過。即便原創新作的獲利未必皆盡如人意,但每次新創作品時,對影視布袋戲製作技術升級,也讓國內的特效動畫從業人員有發揮的舞台。黃文章認為,這些投資對於臺灣布袋戲文化的提升及國際化,留下有意義的成果。

 

  展望未來,黃文章樂觀自信地表示:「全世界有各種偶藝文化,也衍生出不同偶動漫類型的影視內容。但是,唯有布袋戲能以傳統民俗工藝偶技,不斷透過新科技改良製程與呈現手法,緊貼市場潮流,與時代接軌。」

 

  霹靂 40 年精益求精,不斷為廣大的戲迷帶來目不暇給的偶動漫影視表演。今年更是推出《霹靂藝術科幻特展》、《刀說異數》、《仙界小霹靂》、《東離劍遊紀》第二季等作品。期待觀眾能從中一窺霹靂不斷創新的精神,如何不懼市場競爭,不畏時代業態的演化,繼續引領著戲迷穿越布袋戲的玄奇時空。